首页汉语字典吴字的解释
吴

拼音 注音ㄨˊ 繁体
部首口部 总笔画7画 结构上下
五笔KGDU 五行 统一码5434
笔顺丨フ一一一ノ丶
名称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撇、捺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wú(ㄨˊ)

⒈  中国周代诸侯国【guó】名,在今【jīn】江苏省【shěng】南部和浙江【jiāng】省北部,后扩展至【zhì】淮河下游一带:吴【wú】钩(古代【dài】吴地出产的一【yī】种【zhǒng】弯【wān】刀,后泛指锋利的刀【dāo】剑)。吴越同舟(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)。

⒉  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:吴下阿蒙(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)。

⒊  泛指中国江【jiāng】苏省【shěng】南部和【hé】浙【zhè】江省【shěng】北部一【yī】带【dài】:吴【wú】语。吴牛喘月(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【qǐ】来)。

⒋  姓。

异体字

  • ?
  • ?
  • ?

造字法

会意:从口、从矢

English

name of warring state; surname


※ 吴的意思、基本解释,吴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在线字典查字提供。

详细解释

基本词义

〈动〉

(会意。从口,从矢。矢( ),象【xiàng】头的动作。合起来【lái】表【biǎo】示晃着头【tóu】大声说【shuō】话。本义:大声说【shuō】话,喧哗) 同本义 [peal]

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丝衣》。传:“吴,哗也。”

词性变化

〈形〉

〈方【fāng】〉∶大 [big]。如:吴魁(大而平的盾【dùn】);吴榜(大【dà】棹,划船工具。亦指【zhǐ】船)

〈名〉

吴国 [Wu state]。公元222—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。如:吴越(古【gǔ】代【dài】的【de】两【liǎng】个敌对国家【jiā】。借指【zhǐ】仇人);吴歈(吴地的【de】歌声【shēng】);吴牛见月(吴地的牛怕热,看见月【yuè】亮以为是太阳【yáng】,喘息起来);吴越气脉(比喻较高的水平【píng】和【hé】标准);吴头楚尾【wěi】(指吴楚之间【jiān】的地【dì】区【qū】)

康熙字典

吴【丑集上】【口部】 康熙筆画:7画,部外筆画:4画

俗吳字。《吳【wú】志·薛綜傳》無口爲天【tiān】,有口爲【wèi】吴。《正【zhèng】字通》此借字形爲諧語,非吴字本義。《正韻》吳【wú】字註【zhù】亦作吴,非。(吳)〔古文〕??《唐韻》午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?音吾。國名。《史記·吳太【tài】伯世家》太【tài】伯之奔【bēn】荆蠻,自號句吳。《註【zhù】》宋衷曰:句吳,太伯始所【suǒ】居地名。《前【qián】漢·地【dì】理志》會稽郡秦【qín】置【zhì】,高【gāo】帝六【liù】年爲荆國,十二【èr】年,更名吳。亦縣名【míng】。《前漢·地【dì】理志》會稽郡吳縣。

《說【shuō】文》郡也。《後漢【hàn】·郡國志【zhì】》吳【wú】郡,順帝分會稽置【zhì】。《韻會》吳郡、吳興、丹【dān】陽爲三吳【wú】。《正字通》水經以吳興、吳郡、會稽爲三吳。指掌圖以蘇【sū】、常、湖爲三吳,其【qí】說不同【tóng】。

《齊語》西服㳅沙西吳。《註》雍州之地。

天吳,水神也。《郭璞·山【shān】海經贊》八頭十尾,人【rén】面虎身。龍據兩【liǎng】川【chuān】,威無不【bú】震。

《說文》姓也。《廣韻》太伯之後,因以命氏。

《方言【yán】》大也。《說文【wén】》大言也【yě】。《詩·周頌》不吳不敖。《傳》吳【wú】,譁【wá】也。

《魯頌》不【bú】吳不揚。《說【shuō】文註》大言故【gù】夨大口以出聲。今寫詩者【zhě】,攺【yǐ】吳作㕦,又【yòu】音乎化切【qiē】,其謬甚矣。《釋文》吳,舊【jiù】如字。何承天【tiān】云:从口下大【dà】,故魚之大【dà】口者名【míng】㕦,胡化反,此音恐驚【jīng】俗【sú】也。按《說文》《釋文》俱云吳作㕦讀,非。而《玉篇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【yùn】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諸書,吳【wú】字【zì】亦皆無去聲一【yī】音,惟正【zhèng】韻收【shōu】吳【wú】入禡韻【yùn】,詩朱註【zhù】亦作去聲讀。未知孰是,存以備考。

《集韻》元俱切,音愚。虞古作吳。註【zhù】詳虍部【bù】七畫。《釋名》吳,虞也。太【tài】伯讓【ràng】位而【ér】不就,歸封于此,虞其【qí】志也。

與娛通。《詩·周頌》不【bú】吳不敖。《疏》正義曰:人自娛樂【lè】,必讙譁爲【wèi】聲。故以娛【yú】爲譁【wá】也。定本娛【yú】作吳【wú】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吳【卷十】【夨部】

姓也。亦郡也。一曰吳,大言也。从夨口。?,古文如此。五乎切〖注【zhù】〗徐鍇曰:“大言【yán】,故夨口【kǒu】以出聲【shēng】。《詩》曰【yuē】:不吳【wú】不揚。今寫《詩》者【zhě】改吳作㕦。又【yòu】音乎化切。其謬甚矣。” 〖注〗?,亦古文吳。文四重一

说文解字注

(吳【wú】)大言也。大言之上【shàng】各本【běn】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。乃妄【wàng】人【rén】所增。今删正。檢【jiǎn】韵【yùn】會本正如是【shì】。周頌絲衣、魯頌泮水皆曰不【bú】吳【wú】。傳【chuán】箋背云吳、譁也。言部曰。譁者【zhě】、讙也。然則大【dà】言卽謂【wèi】譁【wá】也。孔沖遠詩【shī】正義【yì】作不娱。史記【jì】孝武【wǔ】本紀作【zuò】不虞。皆叚借字。大言者、吳字之本義也。引【yǐn】伸之【zhī】爲凡大之偁。方言曰【yuē】。吳、大也。九【jiǔ】章。齊吳榜以擊汏。王【wáng】注。齊舉大櫂。从夨【zè】口。大言非正理也【yě】。故从【cóng】夨口。五乎切。五部。何承天改吳作?。音胡【hú】化【huà】反。其繆甚矣。

?)古文如此。从口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