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人

[唐代]:太上隐者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
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答人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,头枕石头睡觉。

深【shēn】山中【zhōng】没有日历,所以到了寒气【qì】消【xiāo】失【shī】的时候,我都不知道是哪【nǎ】年哪月。

注释

答人:这【zhè】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【de】诗。据《古今【jīn】诗话【huà】》记载:“太上隐【yǐn】者,人莫【mò】知其本末【mò】,好【hǎo】事者从问其姓名,不答,留诗一绝云【yún】。”

偶:偶然。

高枕:两种解释,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,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。

历日:指日历,记载岁时节令的书。

寒:指寒冷的冬天。

答人鉴赏

  如果说陶渊【yuān】明身【shēn】居魏晋,慨想羲皇,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【de】不【bú】满;那么,唐人向往那据说【shuō】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【shí】代【dài】,则【zé】多带浪漫的意味。唐【táng】时【shí】道教流【liú】行,此诗作者【zhě】大约是【shì】其皈依者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载,这【zhè】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,曾【céng】有好事者当【dāng】面打听【tīng】他的【de】姓名【míng】,他也不答,却写下这【zhè】首诗。诗【shī】人这里以自己【jǐ】的【de】隐居生【shēng】活和山中的节【jiē】气变化,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【rén】间【jiān】烟【yān】火的高人形象。

  首联“偶来松【sōng】树【shù】下,高枕【zhěn】石头眠【mián】”,这与其说是【shì】“答人”,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【de】自题小像。“偶来”,其【qí】行踪【zōng】显得非常自由无羁,不可追蹑。“高枕”,则见【jiàn】其恬淡无忧【yōu】。“松【sōng】树【shù】”、“石头”,设物布【bù】景简朴,却富【fù】于【yú】深山情趣。

  在这“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山中,如同【tóng】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【huì】,“虽无纪历志,四时自成岁。”(陶渊明《桃【táo】花源诗【shī】》)“寒尽”二字【zì】,就含四【sì】时成岁之意。而且它还进【jìn】了一步,虽知“寒【hán】尽”岁暮,却又“不知年”。这里当含【hán】有两层意思:一【yī】层【céng】是从“无【wú】历日”演绎而来,意即“不解数甲子【zǐ】”(唐人诗句:“山僧【sēng】不解数甲子,一叶落知天下【xià】秋”);二层是不【bú】知【zhī】今是【shì】何世之意,犹【yóu】《桃花【huā】源记》的“不知有汉,无【wú】论魏晋【jìn】”。可见诗中【zhōng】人不但在【zài】空间上独来独往,在时【shí】间【jiān】上也是无拘无【wú】碍的。到这里,“太上【shàng】隐【yǐn】者【zhě】”的形象完【wán】成了,且有呼之欲出之感。

  “五绝【jué】无闲【xián】字【zì】易,有余味难。”(刘熙【xī】载《艺【yì】概》)此【cǐ】诗字字无【wú】虚设,语语古淡,无用力痕迹;其妙处尤【yóu】在含意丰茸,令人神远。李白《山中【zhōng】答俗人问【wèn】》写问而不答【dá】,不【bú】答而答,表情已觉高逸。此诗【shī】则连问【wèn】答字面俱无,旁【páng】若无人,却又是一篇绝妙的【de】“答俗人问”。只不过其【qí】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,更为【wéi】得【dé】意忘【wàng】言,令【lìng】人有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【qiú】”之感【gǎn】。

太上隐者简介

唐代·太上隐者的简介

太上隐者,唐代的隐士,隐居于终南山,自称太上隐者,生平不详。

...〔 ► 太上隐者的诗(1篇)

猜你喜欢

悼容师希白教授三首 其二

陈永正

金石公知重,閒摩暮复朝。时艰心自热,骨立毁难销。

奇字蟠胸得,豪怀向日饶。森森化云去,一代溉新苗。

赠朱范之尹浮梁

明代黄廷用

词藻才名动玉京【jīng】,君王珍重使专城。桑麻春两【liǎng】看【kàn】频惬,荆棘秋【qiū】风梦亦惊。

帘外黄花增别酒,舟【zhōu】前白【bái】雁伴行旌【jīng】。相思【sī】秪在西江【jiāng】月,独立瑶台听颂声。

黎城至潞城作

清代申颋

昨夜山风急,吹叶惊客馆。晨起闻雨声,未觉妨游览。

荷笠出孤村,行行雨渐缓。山峰与云峰,出没浑不辨。

送张阃幕兼素借陈石斋诗稿 其二

明代李东阳

空山野食【shí】无【wú】烟火【huǒ】,灵籁天【tiān】声自管弦。我亦从今【jīn】断荤饮,为公重和石斋篇【piān】。

赠张濆榜头被驳落

唐代赵嘏

莫向花前泣酒杯,谪仙依旧是仙才。
犹堪与世为祥瑞,曾到蓬山顶上来。

病起小斋即事

郭谏臣

不到名园久,春残花事稀。林香还入坐,草色欲沾衣。

乔木干青汉,层台落翠微。平生耽胜赏,日暮竟忘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