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战城南 > 鉴赏

《战城南》鉴赏

原文

塞北途辽远,城南战苦辛。

幡旗如鸟翼,甲胄似鱼鳞。

冻水寒伤马,悲风愁杀人。

寸心明白日,千里暗黄尘。

赏析

  诗【shī】歌虽然以征【zhēng】战者【zhě】的口【kǒu】吻讲【jiǎng】述【shù】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,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《战城【chéng】南》那样写【xiě】得血流【liú】成河、惨【cǎn】不【bú】卒【zú】读了。诗【shī】中的【de】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,豪情【qíng】满怀,信心百倍【bèi】,充满了胜【shèng】利的希冀。诗的【de】格调雄浑激越,洋【yáng】溢着浓烈的【de】爱【ài】国之情。恰如李调元在《雨村诗话》里评述的:“浑厚朴茂,犹开国风气。”读【dú】后令人神情【qíng】激奋,成【chéng】为诗【shī】人代表作【zuò】之一。

  首联以对句【jù】开起,出句开门【mén】见【jiàn】山交待战争【zhēng】的地【dì】点,仿佛画家的笔先挥【huī】毫泼【pō】墨抹出一个【gè】塞外广袤的背景【jǐng】。一【yī】个“辽”字,一个“远”字【zì】,表现出塞【sāi】北的广阔无际,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【jiān】感。对句【jù】切题,正面描叙战争场【chǎng】景,暗寓【yù】“战城南,死郭北,野【yě】死不葬乌可食”的悲壮【zhuàng】场面。诗人如泣如【rú】诉的概述,浸含泪血,语【yǔ】言朴实【shí】真挚【zhì】。

  颔【hàn】联用近【jìn】似【sì】白描的【de】手法【fǎ】描绘战场的景象【xiàng】,战旗猎猎,盔明甲亮,刀光血【xuè】影隐隐可【kě】见。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【shì】写【xiě】得极有气势,不但【dàn】写出了军队威【wēi】武,而且写出了【le】士兵斗志【zhì】。诗【shī】人在诗歌中,选择了【le】“幡旗”和“甲胄”两个意象【xiàng】,不但抓住了古代【dài】战【zhàn】场特色【sè】,也【yě】把描写的镜头拉近,突出了威武雄壮【zhuàng】的气魄【pò】。读者从【cóng】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【chù】摸到诗【shī】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【de】跳动:激动【dòng】的心、自豪的情,东闯西【xī】突血【xuè】肉搏杀【shā】。

  颈联【lián】生死攸关【guān】之【zhī】际,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、不可捉摸的【de】,在一阵冲【chōng】杀之【zhī】后,感慨也随之而来。因此颈联【lián】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【xù】述。“冰【bīng】水寒伤马”,化用陈琳诗【shī】句:“饮【yǐn】马【mǎ】长城【chéng】窟,水寒伤马【mǎ】骨【gǔ】。往谓长城吏,‘慎莫稽留太原卒!’”(《饮【yǐn】马长城窟【kū】行》)这里【lǐ】表面上是写【xiě】马,实则写人,巧妙地表达【dá】边地苦【kǔ】寒不宜“稽留”之意。“悲风【fēng】愁杀人”,化用宋玉“悲哉秋之为气【qì】也”的【de】句意【yì】,进【jìn】一步直抒胸臆。秋风凛冽,塞外草衰【shuāi】,一派萧瑟之【zhī】气【qì】,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。这联诗真实【shí】地反映【yìng】了广大塞【sāi】外将【jiāng】士的思想和情绪,也是诗人思【sī】想倾【qīng】向【xiàng】的【de】流露。

  尾联以景作结,“千里暗黄尘”,既是描绘大漠黄【huáng】沙【shā】飞【fēi】的【de】自然【rán】景【jǐng】色【sè】,也用以渲染战争【zhēng】的激烈,征尘千里遮【zhē】天蔽【bì】日。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【le】明亮的阳光。“寸【cùn】心明白日”句,精【jīng】微入妙【miào】,词语新颖,内【nèi】涵丰富,艺【yì】术概括力强,揭示了【le】征人【rén】光明【míng】的内心世界。他心系着【zhe】祖国,怀着必胜的【de】信心,视死如归,继续驰骋疆【jiāng】场【chǎng】,报效君王。

杨炯简介

唐代·杨炯的简介

杨炯

杨炯(650年-692年),汉族,弘农华阴(今属陕西)人,排行第【dì】七;唐朝诗人,初唐【táng】四【sì】杰之一【yī】。显庆六年【nián】(公元661年【nián】),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【tóng】,上元三年(676年)应制举及第,授校书郎。后又任崇【chóng】文馆学士【shì】,迁詹事、司直。垂拱元【yuán】年(685年),降官为梓【zǐ】州司法参军。天授【shòu】元年(690年),任教于洛【luò】阳宫中【zhōng】习艺馆【guǎn】。如意【yì】元年(692年【nián】)秋后改任盈川县令【lìng】,吏【lì】治以严酷著【zhe】称,卒于【yú】任所。因此后【hòu】人【rén】称他为“杨盈川”。

...〔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