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名句 > 鲍照的名句 > 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。

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。

出自南北朝鲍照的《代出自蓟北门行

羽檄起边亭,烽火入咸阳。

征师屯广武,分兵救朔方。(征师一作:征骑)

严秋筋竿劲,虏阵精且强。

天子按剑怒,使者遥相望。

雁行缘石径,鱼贯度飞梁。

箫鼓流汉思,旌甲被胡霜。

疾风冲塞起,沙砾自飘扬。

马毛缩如蝟,角弓不可张。

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。

投躯报明主,身死为国殇。

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【sāi】岗亭传【chuán】来,战【zhàn】争爆发的消息【xī】已经传到京都。被征召的骑兵驻扎【zhā】在广【guǎng】武县,将兵分【fèn】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。肃杀的秋天虽然十【shí】分【fèn】寒冷,但战士们【men】的战斗豪情丝【sī】毫没有减弱,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【qiáng】劲【jìn】了。但敌人的战阵【zhèn】也精锐而坚强【qiáng】。天子【zǐ】听【tīng】到敌兵【bīng】气焰嚣【xiāo】张【zhāng】的【de】消息,按不住心中的怒火【huǒ】,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。战【zhàn】争十分激烈,传送军情战【zhàn】况的使【shǐ】者往来不绝。军队沿石径行进,如雁飞排【pái】成的行列;士兵依次渡过【guò】桥梁,如游鱼【yú】前后连贯。军乐【lè】流露出【chū】汉人的情思,战【zhàn】士们的旌【jīng】旗【qí】和铠甲【jiǎ】都【dōu】披上【shàng】了胡地的霜雪【xuě】。他【tā】们冒着【zhe】疾风冲锋【fēng】陷【xiàn】阵,战【zhàn】场【chǎng】上的沙【shā】砾【lì】被扬起,随【suí】风飘【piāo】荡。因为天气寒冷,马毛都像【xiàng】刺猬【wèi】一样缩成一团【tuán】,角【jiǎo】弓【gōng】也【yě】拉不开了。但在时【shí】局危险的时候,才可以看出【chū】那些臣子的节操;天下乱的时候,才能看出一【yī】个【gè】人【rén】是否忠良。战士们为回报【bào】君【jun1】主之恩,都奋力拼杀,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。身【shēn】死之后,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【de】烈士。

注释

《代出自蓟【jì】北门行》是乐府旧题【tí】,属杂【zá】曲歌辞。此诗通过边庭【tíng】紧【jǐn】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【jìng】的渲【xuàn】染,突出【chū】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、英勇赴难的壮志【zhì】和激【jī】情。蓟,古【gǔ】代燕国京都【dōu】,在今北京市【shì】西南。

羽檄(xí):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。边亭:边境上的瞭望哨。

烽【fēng】火:边防【fáng】告警的烟【yān】火,古代边防发现敌情【qíng】,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。咸阳:城名【míng】,秦曾建都【dōu】于此【cǐ】,借指京【jīng】城。

征师:征发的部队。一作“征骑”。屯:驻兵防守。广武:地名,今山【shān】西【xī】代县西。

朔方:汉郡名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。

严秋:肃【sù】杀的秋天。这【zhè】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【de】干【gàn】燥变【biàn】得【dé】强劲有力。

虏阵:指敌方的阵容。虏,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。

天子按剑怒:指天子闻警后大怒。

使者句:意思是军情紧急,使者奔走于路,络绎不绝,遥相望见。

雁行:排列整齐而有次序,像大雁的行列一样。缘,沿着。

鱼贯:游鱼先后接续。飞梁:凌空飞架的桥梁。

萧鼓:两种乐器,此指军乐。流汉思: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。

旌(jīng)甲:旗帜、盔甲。

砾(lì):碎石。

缩:蜷缩。蝟:刺猬。角弓:以牛角做的硬弓。

投躯:舍身;献身。国殇(shāng):为国牺牲的人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吴小【xiǎo】如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【cí】典.上海:上【shàng】海【hǎi】辞书【shū】出版社【shè】,1992.9(2011.11重印):747-750

鉴赏

  诗开【kāi】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:“羽檄【xí】起边亭,烽火入咸阳。征骑屯广武【wǔ】,分【fèn】兵【bīng】救朔方。”敌【dí】方入侵【qīn】的信息接连传入京【jīng】城,汉【hàn】军征集马【mǎ】队,屯【tún】驻【zhù】广武,分遣精【jīng】兵,出救朔方。前两句“羽檄【xí】”、“烽火【huǒ】”用互文见义法,强【qiáng】化了军【jun1】情的危急。后两句为【wéi】一触即【jí】发的生【shēng】死搏斗埋下了伏笔。

  诗【shī】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,天子震【zhèn】怒【nù】的【de】严重局势:“严秋筋竿劲,虏阵精【jīng】且强。天子按剑怒,使者遥相望。”胡方利用【yòng】深【shēn】秋【qiū】弓坚【jiān】矢劲【jìn】,大举入【rù】犯,汉方天【tiān】子震怒,使者促战,相望于道【dào】。四句有【yǒu】力地暗【àn】示【shì】一场激【jī】烈的战【zhàn】斗即将展开,很能唤【huàn】起读者的兴趣【qù】。

  接着用两【liǎng】联工【gōng】整对【duì】句极写汉【hàn】军准【zhǔn】备【bèi】投入战斗【dòu】的壮阔场面,颇【pō】有先声夺人气势。“雁行缘石径,鱼贯度飞粱。箫鼓流汉思,旌【jīng】甲被胡霜。”石径迂折,飞粱直跨,大军行【háng】进,秩序井然【rán】。但闻【wén】箫鼓【gǔ】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,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【shuāng】露雪花。前两【liǎng】句用雁行、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【bá】涉辛苦【kǔ】,纪【jì】律严明的英【yīng】雄风貌【mào】。后【hòu】两句则突出将【jiāng】士们战胜恶劣环【huán】境【jìng】的大无畏精【jīng】神。缘、度、流【liú】、被四字,分别起了传神点【diǎn】睛作用【yòng】。

  然【rán】后着重描【miáo】写进【jìn】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【kuàng】:“疾风冲塞起,沙【shā】砾【lì】自飘扬。马毛缩如猬,角【jiǎo】弓不【bú】可张。”疾风【fēng】冲塞而起,沙【shā】砾满天飘扬【yáng】。战马瑟缩,不【bú】能奔【bēn】驰,劲弓冻结,难以开张。这四句把边【biān】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,很【hěn】自然地为【wéi】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【diǎn】型环【huán】境,使他们在艰【jiān】苦条件【jiàn】下表现【xiàn】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【xiào】地得到显示。

 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:“时危见臣节,世【shì】乱【luàn】识忠【zhōng】良。投躯报明主,身死为国殇。”自古以来的忠【zhōng】节【jiē】之士,都是在严峻【jun4】考验中察“见【jiàn】”和“识”别出来的。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【xī】牲。诗【shī】人用《九歌【gē】·国殇》礼赞【zàn】勇【yǒng】武刚强、死于国事【shì】的“鬼雄【xióng】”的辞语,颂扬为国【guó】捐【juān】躯的壮【zhuàng】士,寄托了他【tā】对【duì】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。这两联【lián】流传万【wàn】口,几乎成了封建【jiàn】时代衡量忠良【liáng】行为【wéi】准则的【de】诗【shī】句【jù】,产生了鼓舞人心【xīn】的力量。

  此诗【shī】在思【sī】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【yī】,是由于紧凑曲折的【de】情节,不断【duàn】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【chū】的形象【xiàng】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。其中紧凑的情节,更起了【le】重要作用【yòng】。它由边亭告【gào】警,征骑分【fèn】兵,加【jiā】强【qiáng】防【fáng】卫,进而写【xiě】到虏阵精强【qiáng】,天子按剑,使者促【cù】战。然【rán】后着【zhe】重写了汉【hàn】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【zì】然风光。最后以壮士捐躯,死为【wéi】国殇的高潮作结。

  贯串于【yú】上述紧凑情节中的,是各种生活【huó】画面,如边亭、咸阳、广武、朔方、虏阵、胡霜,包括了胡汉【hàn】双方的广【guǎng】阔空间。活跃其中的,有交驰的【de】羽【yǔ】檄,连天【tiān】的烽火,雁行【háng】的【de】队列,鱼【yú】贯的军容【róng】,箫鼓的节奏,旌甲的辉光等。尤其【qí】是疾风起,沙砾场,马瑟缩【suō】,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,“神气光舞【wǔ】”(陈【chén】祚【zuò】明语),“分明说出【chū】边塞【sāi】之状”(朱熹语【yǔ】),更【gèng】为此诗增【zēng】添了艺术光【guāng】彩,是鲍照表现边塞生【shēng】活的【de】重要艺术【shù】标志。

  上【shàng】述画面从多角度【dù】进行描【miáo】绘【huì】,而位于其中【zhōng】心的,则是【shì】壮【zhuàng】士的【de】英雄群像。不只征骑、分兵、缘石径、度飞粱、吹箫伐鼓、执旌【jīng】被【bèi】的严峻时【shí】刻,他们的【de】形象也十分耀眼。尤其【qí】是时危世乱之际【jì】表现的忠节,更突出地闪现【xiàn】了英烈【liè】们为【wéi】国【guó】献身的思想亮光。

  鲍照没【méi】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,却写出【chū】了【le】成功的边塞作品,很【hěn】可【kě】能是因【yīn】为【wéi】他善于把自己【jǐ】积累的北方【fāng】边塞生活的间接【jiē】知识和【hé】前辈作家的【de】创作经验艺术地结【jié】合起来,他能自出心裁,自显【xiǎn】身手,为【wéi】南朝诗【shī】坛开出一朵奇葩【pā】,说【shuō】明他【tā】对庄子《逍遥游》“有待”、“无【wú】待”的【de】境界,是很领会【huì】的。

鲍照简介

南北朝·鲍照的简介

鲍照

鲍照(约【yuē】415年【nián】~466年【nián】)南朝宋【sòng】文【wén】学家,与颜延之、谢灵运合称【chēng】“元嘉【jiā】三大家”。字明远,汉族,祖【zǔ】籍东【dōng】海【hǎi】(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【xī】南,辖区包括今江苏涟【lián】水【shuǐ】,久居建康【kāng】(今南京)。家世【shì】贫贱,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【zhōu】时,任前军参军。刘子顼作乱,照为乱兵所【suǒ】杀。他【tā】长于乐府诗,其七言诗【shī】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【le】很重要的【de】作用。有《鲍参军集【jí】》。

...〔 的诗(237篇)

猜你喜欢